近期汽车行业多条重磅新闻引发关注,字里行间透出行业供应链博弈升温的信号。
先是路透社报道,通用汽车公司已要求数千家供应商将中国零部件从供应链中剔除。最早的类似指令始于2024年底,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之后,这项要求突然变得紧迫。部分供应商甚至被明确要求“在2027年前彻底和中国解除采购关系”。
紧接着,《华尔街日报》透露,特斯拉正推动其在美国的生产线停用中国零部件,目前公司已开始采用其他国家生产的零部件,并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完全剔除中国供应商。
另外,欧洲的三家主流车企——Stellantis、宝马和大众,也已集体要求供应商在未来1年半内替换所有中国产半导体,转向所谓的“中国-free”方案。
欧美国家已经推动制造业回流多年,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各个产业,均在探索尝试减少对中国相关供给的依赖。今年以来,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变得更加紧张,欧美汽车企业对供应链自主性的诉求愈发强烈,特别是美国,对多个国家均出台了相关的关税限制措施。
全球汽车产业想摆脱对全球、特别是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不容易。
百年历史中形成的汽车产业链,规模庞大且深度全球化,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虽然在燃油汽车领域有充足积累,但成本较高。且在新能源、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的竞争力较弱。想在短期内削减旧体系的成本,并重建一套新型汽车的完整供应体系,有相当大的难度。
对中国企业而言,与欧美市场脱钩造成的压力也是实打实的。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比较高,如今被“排外”,必然面临全球需求的下滑。尽管中国已经在汽车制造的效率和成本上积累了优势,但在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,仅靠制造优势、价格优势,已难支撑产业的长远发展。
向品牌价值、高高附加值环节跃升、补链强链、推进海外布局,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下一阶段必须要做的选择。这一次,中国汽车产业链开始真正面对一场没有下限的全球封锁战争。
回流
此次欧美车企急于摆脱中国供应链,和近日安世半导体断供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有关。
安世半导体是中国芯片制造商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,是全球车规级半导体的主要供应商之一。其二极管、晶体管、功率器件等产品在全球车规市场市占率超过30%,从宝马、大众,到Stellantis、奔驰,都在使用安世的汽车电子产品。
上个月荷兰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暂停向安世供应晶圆,导致其出口停摆。欧美与日本多家车企的供应链也因此受到扰动。美国汽车协会甚至直接向白宫发出警告,称如果安世芯片供应无法恢复,美国数周内可能出现大规模汽车停产。

央视新闻报道安世半导体事件
在此背景下,欧美车企对于“供应链可控性”的焦虑达到顶点。过去几年,中美关系的持续紧绷以及反复波动的关税政策,再加上此次安世事件的冲击,使得欧美车企对“下一次停摆”的可能性倍感焦虑。尽快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,几乎成为发达国家车企的共识。